作者投稿

第四十九章 灭门惨案

小说: 风月策:公子心计 作者: 杳杳云瑟 字数:1862

  宣文十一年孟春之时,一场蓄谋已久的皇族刺杀案震惊明端。该案涉及两名皇子,一名朝廷大员,死数人,伤亡若干,其中更有诸多秘辛,难以寻知。

  陛下震怒,责令严查此事,后查出实为文姜侯不满圣上裁决,又欲宣泄私愤,故买通杀手行刺,加上在二皇子杯中投毒,误伤笙王殿下及西陵郡主等罪责,最终判斩立决,并抄家。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本以为就这样落下帷幕。可一个女子的出现,又将整个局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那女子自称双儿,乃横死笙王府中、曾经名动帝都的绿妩仙子陈妩之妹,陈双儿,甫一进京,便直奔长明祁宫广安门外,跪于青天石下敲响敢谏钟,宫人前来驱赶,这女子却长伏于地,重重叩首数十下,抬起头来,血液从眼角流淌,她只狠狠睁着双眼,开口嘶哑:

  “民女要状告当今二皇子殿下白裔明,所犯奸淫良家女、恶意胁迫并杀人灭口之罪,将其种种恶行昭告天下!”

  这时礼部尚书杨华思与刑部侍郎恰巧下朝路过,闻言大惊,立即遣人将其带往政刑司问讯。双儿陈情堂下,原来她祖籍沔洲云集郡,家中有老母一名,一月前为黑衣人所杀,栖身之所也被大火焚了干净,自己因外出逃过一劫,却仍被追杀,屡屡惨遭毒手。

  杀母之仇不共戴天,陈双儿痛恨贼人行径却无能为力,走投无路之下只得进京投靠胞姐,却惊闻妩娘之死,更是悲痛万分。然而,在双儿收拾胞姐遗物时,却在房中发现鸳鸯香囊,妩娘绝笔书信一封。那香囊正是关键,其上绣有一行小诗,情意绵绵,山盟海誓,而其间,赫然用银丝以攒丝绣法藏下“裔明”二字!

  这时,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经仵作查验,妩娘生前竟怀有身孕,已有三月。

  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其间曲折,又经过有心人的加工宣扬,已演变成为一桩惊天丑闻。一时间人人津津乐道东祁殿下的风流艳事,一时间又哀叹绿妩仙子红颜命薄,同时唾弃一声皇室中人,看似尊贵体面实则心肠丑恶、肮脏不堪。此言一出,实在令皇室颜面扫地,白氏皇族蒙羞。

  陛下听闻来龙去脉,脸色铁青,直奔二殿下府邸,一耳光将刚刚苏醒的白裔明扇下了高床,登时二皇子两眼翻白,就要晕死过去。陛下正值暴怒,拔剑大喝“如此不孝子孙,留汝何用”,满宫惊跪。幸得问讯赶来的贵妃以死相劝,这才弃剑怒容而去。

  “陛下哪里是为二殿下所犯的罪过而发怒,”杨文溪连连叹息,“实则,是为了天子与皇家的颜面罢。”

  杨华思掀起眼皮看了看自家早熟的儿子,吹了口茶水上的浮叶:

  “文溪,不可胡说。”

  “某倒觉得杨公子说的不错,”刑部侍郎笑一笑,“比起死去一两个平民舞姬,陛下更恼怒的,应是二殿下如今竟然敢算计到太子的头上。不论如何,太子殿下毕竟是陛下钦点的储君。他敢仗着陛下的宠爱算计太子,自以为天衣无缝一击必胜,殊不知这些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更甚者,藐视陛下皇威。如何不惹得陛下发怒?”

  “可见不论什么时候,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想当初贵妃如何得宠,诞下二殿下之际,陛下大喜,脱口便赐他‘明’字,惹得皇后娘娘几番不喜。如今再看,陛下这赐名,别有深意啊。”杨文溪接口道。

  “陛下如何,怎容我等妄加揣测?”杨华思拱手对着高处虚礼一揖,又对刑部侍郎礼道,“大人,陈氏如今身处狱中,此女孤身赴京,大胆揭露皇子罪行,勇气可嘉,但难免为人记恨,或遭不测,还得请您多多费心。”

  侍郎立即回礼:

  “即便尚书大人不说,某也会多加留心的。之前几桩案子早已惹得陛下对刑部心生不满,如今是无论如何也再经不起风波了。”

  在俩人又聊起之前案件的时候,杨文溪却摸了摸下巴,心中似乎出现一种猜测,但细想来,又觉行事大胆,太过冒险。摇了摇头,也许,真是那二皇子时运不济,偏偏就那么巧,在这种卧病在床的时候被人揭发,打入深渊,再难翻身。

  正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一个青衣仆从匆匆从门外赶来,向两位大人见了礼,惶恐道:

  “大人,陈氏在狱中自尽了。”

  杨华思霍然站起,拧了眉道:

  “自尽?”

  “正是,”那仆从点头,“墙壁上还有她亲笔血书,只道‘青天白/日,公道何在’。”

  “此事恐怕不能善了啊……”侍郎连连摇头叹息。

  杨家父子也俱一脸凝重。待侍郎告辞赶回刑部,杨文溪这才也向父亲辞行,道自己有急事需得出门一趟。

  岂料杨华思抿了口茶,淡淡道,“你要去笙王府?”

  杨文溪眨眨眼,“儿子最近新钻研了一本棋谱,觉着妙得很,故而想与殿下探讨一二。”

  杨华思知他满口胡诌,却也不拆穿,只叹了一声,“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为父便也不阻拦于你。吾儿,今后兼济天下也好,独善其身也罢,只是望你莫要迷失本性,沉醉于玩弄权术,只此一言,你谨记罢了。”

  杨文溪打了个哈哈:“爹你说的什么话,您知道儿子,我向来心思简单,再怎么也扯不到权术去吧,应是棋术,棋术。”

  杨华思看他一眼:

  “那你便当为父口误。”

  “……”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