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稿

第三十六章 第一场雨

小说: 荒野之地 作者: 梧桐散人 字数:3067

  2057年,春,三月阳春季节,荒野公园,数万人数千台机械不间断的工作着,人们趁着阳春时节不断的抛洒播种混合草种,栽种本土树种。过去的一年截止到现在为止,荒野公园已经有1500平方公里的地方已经披上了绿装,最初栽种的树木已经发了新芽,他们的生长速度超过普通地区的十倍,当初的一人高的小树苗如今也已经碗口粗细,五六米高了,郁郁葱葱,成片的森林生机勃勃,林中鸟儿门也增加了三倍以上,甚至之前不常见的兔子偶尔在林间的草地跳跃。有细菌一号有机肥的使用立竿见影,最近的联合国大会上面,中国代表被颁发人类生态卫士奖,没人在乎那个奖项的实质性,但是那确实是一个荣誉,是数万劳动人的结晶。如今荒野公园的工人超过50000人,机械超过3000台,每天的推进达到了6000亩的绿化治理。规模依旧在扩大之中,继续招纳劳动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良待遇。中部农村以及西部农村有句话,你想挣钱的话,只要肯干去荒野公园吧,月薪过万不是梦。就是这样,李鹏游亏着谁都不会亏着一线的劳动大众,他们是可敬的。

  三月初一,荒野公园,上午九点天色依然是有一些暗,天空的天是灰色的。不多时竟然裹挟着冷风下起了蒙蒙细雨,工地的负责人呼吁大伙趁着雨抓紧种树播撒草籽,这大自然的帮忙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浇水环节省略了,效率要大大提高,同时运过来雨衣,防水帐篷,大家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到了下午六点的时候收工做饭。这一天15000亩的地方被治理完毕。整整10平方公里。方圆二十里,工人们都累坏了,晚饭听说每人有牛奶,大白馒头,猪肉粉条,还有牛肉罐头,每四个人发一只烧鹅或者烤鸭。大白米饭随便吃。外面下了一天的细丝小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下越大,慢慢的滴滴答答的雨声敲击着防水帐篷的顶部,犹如一阵阵的仙乐。这个地方可是十年甚至是百年都不会遇见这么大的雨了。即使下雨也是片刻就停。看来1500平方公里的森林对小气候的作用是巨大的,雨云水汽从这里经过不再是一飞而过了,而是有停留,看来森林对于水汽的聚集作用是巨大的。雨一直下了一夜。

  翌日,一篇名为第一场雨的文章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据文章内容显示,这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在荒野西部下了起来,降雨量在东部为30毫米,达到了大雨的级别,西部以及南部北部等没有治理的地方也有5到10毫米的降雨,差别很明显,这就突显了治理的作用,这场雨对将来的推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因为雨后一些隐藏着的野生植物种子会迅速发芽,这是沙漠植物的特性。沙尘会进一步减少,载种树木草成活率会大大的增加,也会加快生长。这不愧是一场及时雨啊。

  3月10日这一天,神农架国家公园空中巡逻队正式成立。15架直升机,150名全副武装的巡逻队员将会是偷猎者的噩梦。一支神农架全天候的专业考察队全面建立,一共200人,分两队,每支队伍进山半年全年进入公园考察寻护,清理猎套,神农架国家公园的范围也扩大到了3300平方公里的范围。至此神农架全部纳入了国家公园的保护范围之内。做这一切跟国家保护环境的决心是分不开的。李鹏游为了这个项目答应每年支持10亿人民币。不要小看这十个亿。那是可以做大事情的。一年以来探明神农架的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华南虎增长了8只,达到了33只。野生华南豹有125只,野生梅花鹿达到了1230只,金丝猴也达到了3500只,林麝,香獐,野猪,狍子,水鹿,黑熊,棕熊等等动物数量至少增加了十分之一。可见没有人类的干扰和猎杀大自然的恢复速度是及其的快的。可是神农架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局限性那就是神农架面积太小,不足以承担世界第一的物种基因库。当不起动植物伊甸园的这一称号。所以荒野公园的建设迫在眉睫。

  好雨,好雨,李鹏游跟苏怡在公司里,放下了刚刚看到的报纸说道;苏怡说道,西部下雨了?这倒是一个稀罕事。李鹏游说:这没什么,我跟你讲讲新疆虎的故事吧:新疆虎的主要栖息地为塔里木河流域。想当年,塔里木河流域水草丰茂,绿洲林立,下游的罗布荒原在2000多年前还是水乡泽国,境内曾有一个面积为数千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史称蒲昌海、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山海经》里描述它“东望坳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后汉书》形容它“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罗布泊西岸的楼兰王国曾是“水大波深必汛”,世居罗布泊的罗布人则是“皆水居打鱼自活”。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2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感叹这里的美景,在《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那个时候,新疆天山南北还有虎广泛分布。因为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罗布荒原还“林木深密”,罗布人依然“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准噶尔部有虎(名巴尔)”;“回部有虎(名约勒巴尔斯)”。清·嘉庆七年(1802)《三州辑略》记载:“虎,伊犁、叶尔羌有之,他处不闻常有,无林木故也”。清·嘉庆九年(1804)《回疆通志》记载“产虎”。1876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渭干河与塔里木河交汇处以东的阿哈塔尔玛村,“村周围全是森林,鸟儿群集,芦苇丛生”。密林中的虎啸把马都吓脱了缰。

  他在《走向罗布泊》一书中说:“北疆的老虎较少,而南疆的老虎则比北疆多得多,大片的原始森林为老虎提供了安全、隐蔽的场所。温暖的气候,遍地的野猪以及牧民放养的牲畜为老虎提供了丰富食物。现在老虎最多的地方在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罗布泊、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流域,当地居民把老虎叫做“居勒巴鲁斯”。他认为,新疆虎像伏尔加河的狼一样多。

  由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加剧。人们不断建各种水渠用于农业灌溉,向塔里木河无节制的要水,导致流入罗布泊的数量锐减。由于缺水,当地植被大面积死亡,野生动物数量也锐减,虎的栖息地大面积减少,它的猎物也随之减少。虎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1885年2月初,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罗布泊新阿不旦村。他发现,1877年来的时候,罗布泊宽度还有两三公里,而现在整个罗布泊的水位降低了,面积也减少到一半以下,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流下来的水减少了。他写到,“水呈浅红色,当地居民说,那儿水的味道咸得发苦”。罗布泊周围是“寸草不长的盐碱滩,地表像水波凝固一般泛着涟漪”。他断言,“罗布泊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面对食物短缺,虎不得不铤而走险,袭击村子里的羊。他写道,“村子里的羊总是受到老虎的攻击,这些老虎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甚至在大清早进入羊圈咬死羊,不仅如此,老虎还一改从来不袭击人的习性攻击了人,把一个罗布人摁倒在地,抓得满脸是血。”

  1927年斯文赫定从一个罗布族老人那里得知那个老人在1916年见到一个年老的老虎向塔里木河的上游走去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这种特有的荒漠老虎。当年斯文赫定在1900年的时候在塔里木河走进了一片大型的古森林,沿着塔里木河两岸分布宽度超过50公里。他走了三天才走出来。如今这种盛况可是不可见了。这就是我要做的一切。恢复那片荒野地带,把人口稠密地区的野生动物整体搬迁或者部分搬迁到这里保留,减少人口稠密地区的开发阻力,还有减少杀戮以及动物灭绝。

  苏怡听的如痴如醉,说道:鹏游,答应我,下一次你再去哪里去考察一定带上我好么?我真的想去看看。李鹏游老道苏怡那渴望的眼神,说道:放心,马上就有机会!

  大漠孤烟直,瀚海八百里。

  胡杨不见天,罗布泊无际。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